2006年2月6日星期一

無聲勝有聲的藝術 - 默劇

「默劇大概是指一個黑衣人摸著一幅不存在的牆吧……」簡單的一句,便暴露了 香港人對默劇缺乏認識。也有些人會認為它只是一種「無聲」的舞台表演,作風低調沉默。但沉默不代表「無聲」,這種模仿動作的藝術要表達的東西其實有很多,視乎你是否認識它,欣賞它。

  很多人以為默劇是一種 「 無聲 」 的藝術表演 , 表演者會保持靜默不發出半點聲音,純以身體表演。 默寄默劇團的創辦人之一 黃國忠先生解釋,事實上 默劇可以容許演員說話 , 而有些派別的默劇亦可以使用道具 。 黃先生強調,默劇是一種幻覺的創作,很多人誤會了差利卓別靈演的是默劇 , 但原來他演的不是默劇 , 只是當時的錄影技術不足,記錄不了聲音 , 因而變成了默片 。

  默劇一詞出自於希臘文 mimos ,英文為 Mime 。 黃先生指 出 原來中文譯為「默劇」是不正確的,其中文譯名應該為「模仿」,「大部分的歷史戲劇學家將默劇視為劇場演出中的一個劇種,而在古希臘羅馬時代更將默劇這一項表演劇種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並且經其定意為『直接的模仿』。 默劇與其他戲劇不同的地方 , 在於它主要用身體語言來營造一個情景給觀眾 ,並 藉此提出問題 , 帶給觀眾一個思考的空間﹔又或是能藉幻覺舒緩觀眾在生活裏的壓力 。」

表達自己 認識別人

  黃 先生亦表示, 對演員來說 , 演一齣成功的默劇能為他們帶來成功感 。透過 演繹發揮的過程 , 他們會思考如何由動作帶出意思而能讓觀眾明白 , 例如演員要表達他手中拿著一隻杯 , 他要思考如何不用道具而給觀眾知道他手上拿的是一隻杯 。 這個過程不但給了演員一個機會去認識他們的身體 、 訓練他們的 表達 技巧 , 更能給 演員 一個表達自己思想, 透過身體 動作認識 別 人的機會 。

孤獨的藝術

  對於默劇在香港並不普及,黃先生感慨道:「默劇是一種孤獨的藝術 , 觀眾較少數 , 而香港的默劇市場太細 , 現今的年青一代都不知道默劇 是甚麼 。 我 希望能將默劇介紹給更多人認識 , 特別是融合當地的文化 。 可是在香港 , 難度卻比別的地方高 , 因為香港是一個東方人的社會 , 加上 香港人 比較含蓄 , 故對於動作上的表達都會較為敏感 。 」 默寄默劇團 不時 會舉辦一些街頭表演 來 推廣默劇文化 , 令更多人認識默劇 , 亦希望藉 著 與群眾互動的機會來磨練演員的技巧 。

默寄默劇團

  默寄的名字來自一個特別的意思 ︰ 用默劇寄意 , 希望能藉默劇去舒發他們心裏的各種意見及想法 。 默寄默劇團創立於一九八八年 , 以認識表演藝術、研究默劇、瞭解人生發展為宗旨。曾於 2005 年 5 月演出默劇《失竊的靈魂》 。 創辦人之一的黃國忠先生,自一九七九年開始參與劇藝活動,先後隨狄士文鍾斯、約翰威特、大衛格拉斯、彼得莉莉、英國 MTP 默劇團、贊美臣、馬域柏加等學習默劇、面具、小丑及木偶戲。黃氏先後六次代表香港參加日本亞洲默劇節及韓國國際默劇節;近期作品包括視覺戲劇《失竊的靈魂》及形體戲劇《裸猿》等。黃氏現為彩虹樹劇坊藝術總監及默寄默劇團的召集人。


記者:鍾家怡、黃嵐暉
編輯︰鄭建龍、汪浩源
《仁聞報》二零零六年二月號

http://stu.syc.edu.hk/~ourvoice/release2006/200602/release200602_06a.htm


200602.jpeg





標籤:

0 則留言:

發佈留言

訂閱 發佈留言 [Atom]

<< 首頁